联  系  人 : 唐经理  
手机号码 : 15257259325
联系电话 : 0572-5071178  
联系地址 :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吉县杭垓镇桐杭村朱新坞
养殖技术

棘胸蛙大棚养殖技术规范

2015-06-15张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棘胸蛙大棚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繁殖、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成蛙养殖、越冬管理和病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棘胸蛙大棚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DB33/T722 水产养殖微生物制剂使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蝌蚪

棘胸蛙的水生幼体,体色较浅、尾根部有V字型条纹、体短且呈卵形、口小长、无外鳃

3.2 幼蛙

蝌蚪变态后体重50g以下的个体。

3.3 成蛙

体重50g以上的个体。

3.4 种蛙

3龄以上、体重150g以上且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

4 环境条件

4.1 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经过沉淀净化处理,水质符合NY 5051的规定,水温保持0℃~30℃。

4.2 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并且要求冬暖夏凉,通风凉爽。

4.3 养殖设施

4.3.1 设施要求

4.3.1.1大棚

大棚选用钢架结构,跨度为700㎝800㎝,框架外部覆盖薄膜,框架内部采用遮阳网遮荫,四周侧面布置防逃网,大棚其中一侧开门,关门后不留缝隙。

4.3.1.2沟渠

沟渠布局为:一般一幢300㎡的大棚可建造L型产卵沟渠一条,U型养殖沟渠三条,L型沟渠距地面高约20㎝30㎝,宽度30㎝,深度20㎝,尾部出水口分若干路支流流入养殖沟渠。U型养殖沟渠一般宽度100㎝,深度30㎝40㎝,进水沟渠向水流方向稍微倾斜。

4.3.1.3育苗池

育苗池规格见表1。

   表1    育苗池规格

设施类别

水池或沟渠水面

面积(㎡)

池高

(㎝)

水池

孵化池

2~3

60

蝌蚪培育池

4~5

80

幼蛙饲养池

12~30

100

种蛙饲养池

10~12

100

4.3.2 防逃设施

蛙类饲养池设置防逃网或者高100㎝的防逃围墙,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

4.4 消毒

放养前10d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250g/㎡,反复灌排水3次~4次。

5 繁殖

5.1 选择

5.1.1 来源  

引进或自育并择优挑选棘胸蛙。

5.1.2 质量

身体健壮、皮肤光滑、无残肢破损和弹跳好的成蛙为宜。

5.1.3 雌雄鉴别

雄蛙胸部布满大刺疣、前肢粗壮、指端膨大呈圆球形;雌蛙胸部无刺、趾间全蹼。

5.2 种蛙管理

放养时可用浓度为3%~4%食盐水浸浴20min~30min,或10mg/L~20mg/L高锰酸钾浸浴20min~30min;性比控制在1:1;放养密度15只/㎡~20只/㎡;每年3月份前种蛙进入培育池,经2d~3d适应后,开始摄食。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3%根据天气和前一天的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每天18:00投喂

6 产卵与孵化

6.1 产卵

6.1.1 产卵条件

保持常流水状态,溶氧不低于4mg/L水温15℃~30

6.1.2 产卵时间

每年的5月中下旬,8月下旬及9月初,为种蛙产卵时间,种蛙一般在夜间21:00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00~7:00排卵,有些延至9:00~10:00。

6.1.3 卵的收集

种蛙产卵 1h 2h 后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取出的卵块放入浮于水面的孵化框。

6.2 孵化

6.2.1 放卵密度

密度2000粒/3000粒/㎡为宜。

6.2.2 孵化条件

在孵化过程中保持水深15cm左右,水温控制在18℃~28℃,PH6~8,溶氧为4mg/L以上为宜,忌阳光直射,严防卵块成团,卵块应完全淹没于水,保持水的流量和流速。

7 蝌蚪培育

7.1 质量要求

规格整齐无伤无疾病体质健壮无畸形离水后跳动有力体长2cm以上。

7.2 消毒

放养前用3%~4%食盐水浸浴15min~20min

7.3 密度

刚出膜的的蝌蚪不宜超过600只/㎡,一个月后分养,以不超过350只/㎡为宜。

7.4 水质管理

保持常流水状态,适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使用方法参照DB33/T722 水产养殖微生物制剂使用技术规范。在每年的4月至10月,每隔7d用10%的聚维酮碘对养殖用水进行消毒,用量2.35㎎/m³3.75㎎/m³进行全池泼洒(以有效碘计),或者用40㎎/m³苯扎溴铵溶液进行全池泼洒,在冬眠期(11月至次年3月),每月养殖用水进行消毒1次,消毒方法同上。

7.5 投饲管理

7d15d投喂煮烂的植物性饲料,投喂量250g/万尾,15d25d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煮熟的南瓜或者菜叶等),投喂量250g/万尾,25d50d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混合投喂,用量400g/万尾,50d80d投喂动物性饲料,投喂量500g/万尾,80d后变态期内投喂动物性饲料,投喂量100g/万尾。饲料分散投入水池底,每天17:00投喂

7.6 变态控制

变态适宜水温21℃~26℃;早期适量增加动物性饵料,尾部吸收时,减少投饵,加设饵料台

7.7 运输

蝌蚪可用尼龙袋充氧加水运输,使用容量为5L~8L的尼龙袋,装水1/3,装运体长2cm~3cm的蝌蚪1000尾/袋,最好在夜间或者下雨天运输。

8 幼蛙培育

8.1 密度

以35只/㎡~40只/㎡为宜。

8.2 投饲管理

8.2.1 饲料种类

幼蛙饵料可用蝇蛆、黄粉虫、蚯蚓等活饵料,饲料中加入适量微量元素和钙粉促进其生长营养均衡。

8.2.2 投饲量

幼蛙一般两天投喂一次,1月龄后 ,在3月份~11月份的生长期,每天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7%左右为宜。

8.2.3 投饲方法

每天18:00投喂,同时视蛙体大小、食欲、气候、温度等酌情增减,原则上以投料后 2h 内吃完为宜。

8.2.4 日常管理

保持常流水,水温4℃~30℃为宜,加强巡,及时分级饲养做好防病、防逃、防敌害及养殖日志记录

9 蛙养

9.1 密度

以20只/㎡~25只/㎡为宜。

9.2 投饲管理

成蛙按体重的2%进行投喂,同时根据个体大小、食欲、气候而酌情增减。投料量以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

9.3 日常管理

参照8.2.4。

10 越冬

室外水温降至10℃前将蛙移入越冬场地,可采用塑料薄膜大棚越冬方式,越冬池水深30cm~40cm,保持常流水,防止水面结冰。

11 病害防治

药物使用符合NY 5071 的规定。

11.1蝌蚪病及防治

蝌蚪病及防治见表2

表2  常见蝌蚪病及防治

病名

发病季节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

5月~8月,水温20℃~28℃时易发生

皮肤和鳃表面呈青灰色斑;尾鳍发白,严重时被腐蚀

0.5 mg/L0.7 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纤毛虫病

6月~8月易发生

游动迟缓,呼吸困难;尾部呈白色,严重时感染全身

0.5 mg/L0.7 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水霉病

2月~5月易发生

体表菌丝大量繁殖如絮状

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 min,连续3d

注: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浸浴后药物残液不得倒入养殖水体。

11.2蛙病及其防治

蛙病及防治见表3。

 

 

 

 

 

 

 

 

 

 

   表3     常见蛙病及防治

 

病名

发病季节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红腿病

常年可见

后肢、腹部红肿,出现红斑,肌肉充血,舌、口腔有出血性斑块

1 g/m³漂白粉(28%有效氯)泼洒,或0.3g/m³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

腐皮病

4月~10月易发生

头部表皮腐烂发白,四肢关节处腐烂;严重时蹼部骨外露,四肢红肿

20 mg/L高锰酸钾浸浴30 min;1.0 ml/L~1.5 ml/L 聚维酮碘溶液(10%)全池泼洒。饲料中补加适量维生素A、维生素B或鱼肝油

肠胃炎病

4月~5月和9月~10月易发生

体色变浅,蛙体瘫软不活动,不吃食

2 mg/L漂白粉(28%有效氯)浸泡饵料台;每天每千克蛙体重0.2g0.3g酵母片或0.1g土霉素拌入饲料中填喂

注: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浸浴后药物残液不得倒入养殖水体。

 

12 棘胸蛙大棚养殖标准化模式图

棘胸蛙大棚养殖标准化模式图见附录A。

  A (资料性附录)

棘胸蛙大棚养殖标准化模式图

见图A.1

上一页石蛙孵化池建设-石蛙养殖技术
下一页石蛙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版权所有:安吉裕达牧业有限公司   浙ICP备12030395号
联系电话:0572-5071178 邮箱:13588834111@139.com 联系人:张先生 地址:安吉县杭垓镇桐杭村朱星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