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联 系 人 : 唐经理 手机号码 : 15257259325 联系电话 : 0572-5071178 联系地址 :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吉县杭垓镇桐杭村朱新坞 |
美丽乡村之石蛙王子们2012-12-26传媒湖州网
“石蛙王子”的创业梦想
深更半夜,记者在寻访石蛙的途中迷路了。柳暗花明,却发现了一帮放弃都市高薪、自讨苦吃的大学生。体验生活,才知道会跳的不只是石蛙,还有王子。 石蛙养殖场座落在安吉杭垓镇桐杭村朱星坞山冲,记者赶到村里,已经接近晚上9点。由于天黑又对当地不熟悉,我们迷路了,导航员也找不到养殖场。在路边一块 石蛙广告牌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石蛙养殖场。不过想看一眼石蛙还真不容易,在强光下他们会躲起来,一下子就跳掉了,所以记者得把摄像灯光调暗。还得光 脚进去,因为晚上蛙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踩到。 终于见到了密密麻麻的石蛙。 石蛙号称蛙中之王,无论体态还是味道都是王者。 养殖场的主人唐伟说:“现在市场上石蛙很少,野生的也没有,吃也吃不到,别人也还没养出来,我觉得这个石蛙还有点做头。” 唐伟说,刚才正是它们的进餐时间。这会儿已经吃的差不多了,没吃完之前也不会让你们进来拍的,因为一打扰它们,剩食量就会很高。 不过这王者风范不敢恭维,我们一走近,石蛙就逃得好远。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蛙在一起,这种蛙就是群居的。 第二天早上,记者又来到石蛙养殖场,昨晚的山路十八弯终于豁然开朗,养石蛙的大棚也和晚上看见的完全不同。 昨天密密麻麻的都是蛙,可是早上进来只有几条水沟几块盖板。但记者发现,其实板底下是可以活动的,人在上面走动就惊动了这些石蛙。其实蹲下来就可以看见,在盖板的两边,趴着好多的石蛙。 每个蛙池门口都有便笺本,上面记载着喂食的记录。看来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的科学,非常的严谨,可能和学理工科的出身有关。 石蛙产业“钱”景可观 原来,这个石蛙养殖场有三个主人:来自四川的唐伟,浙工大学工业自动化毕业;舟山的张斌,毕业于哈工大;陕西的侯建则是西安电子工业学院的高材生。三名大学生,2002年一起在杭州创建了士腾公司,主营汽车音响,年薪30万。可如今,他们却放弃高薪,钻进了深山。 张斌说:“以前和客户谈判,现在是养虫子。” 张斌养的虫子就是石蛙的美餐——黄粉虫。这些黄粉虫是用来养小蛙的。只见张斌一会儿筛一下,一会儿畚一下。看他这个样子,还真不像一个都市白领。 “家里人支持吗?”记者问。 “都不支持,当时我老婆还支持,现在长期在外面,她也不支持了。” “那你们图的是什么呀?” “在我们这个区域形成一个‘热岛效应’,一个赚钱的‘热岛’,大家都能明白我这个技术已经成熟。”唐伟说。 三个人搞电子工业也6年了,利润越来越低。而放眼如今的新农村,投资现代农业,顺应时代潮流,他们认为必将大有作为。他们了解到,安吉对招商引资支持力度 很大。在他们这个石蛙养殖产业上,当地政府投资了100多万元,作为产业等级项目的支持。通往养殖场门口的这条路不久也将修建好。 记者了解到,石蛙产业“钱”景可观,市场上每斤卖到160元,还供不应求。唐伟说,上海有家饭店一年要三四万斤。 唐伟他们当初建养殖场时投入200万元,现在这些石蛙的价值接近500万元,看来他们眼光很准。 “石蛙王子”的田园生活 他们三人一人一间小屋,政府还给接上了宽带。不过两年前条件可是艰苦的很。二年前,他们住的是一间木头搭建的屋子,里面只有一张床。 两年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他们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大家称他们是“石蛙王子”。 现在三个人各有分工,唐伟负责石蛙的饲养。记者跟着唐伟去蝌蚪室巡视,只见唐伟把该换的水换掉,把一些带病体石蛙挑掉。唐伟说:“像这个石蛙脚红肿了,百分之百死亡。挑这种病体石蛙决不能手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张斌则负责吃饭问题,包括石蛙的,和他们自己的。 现在就来体验一下他们的午饭,饭桌上的蔬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没想到他们在养石蛙之余,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张斌开了一小块地,种上了玉米、刀豆、木耳菜;唐伟养着本鸡和兔子,曾经的都市白领俨然过起了本色的农民生活,生活虽然单调,却自有城市难觅的乐趣。不仅蔬菜自己种,西瓜也自己种。 哇塞,大餐啊,有唐伟做的川味,张斌做的舟山味,其他的都是安吉味。 冰啤酒和浓郁的烧鸡公让人吃得酣畅淋漓,举杯间,年轻的激情、创业的梦想似乎也融化在这片热土之中。唐伟说:“其实我们杭州的公司做了只有6年,既然我们 能够用6年时间,把士腾公司做成这个规模,那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再用6年同样可以把石蛙养殖场做大做强,大不了再用6年时间重新来过。” 从办公室的白领到隐于深山的农民,三个都市青年的转型,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美丽乡村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来这里创业。美丽乡村正在装点着他们的梦想,而他们也正在扮美着我们的美丽乡村。
|
|